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覺得熱菜放冰箱會增加冰箱的負擔,甚至會縮短冰箱的使用壽命,所以習慣等飯菜涼透后再將飯菜放進冰箱。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冰箱并不會因為放進去的食物溫度高而導致冰箱損壞,現代冰箱采用變頻壓縮機,短暫放入60℃食物僅會使冷藏室溫度波動2-3℃,30分鐘內即可恢復。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等飯菜涼透再放入冰箱,食物在室溫環境中降溫反而會滋生出更多的細菌。
尤其是隨著氣溫升高,某些有害菌不到半小時數量就能翻倍,還沒等放進冰箱,食物就變質了。
難道放進冰箱里降溫就不會有細菌了嗎?
食物冷卻,一場與細菌的限時賽跑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4℃-60℃是食源性致病菌繁殖的“危險溫度帶”。
食物在室溫環境緩慢的降溫過程為細菌創造了長達數小時的增殖窗口。在生活中,食物溫度在60℃以上時,絕大多數細菌都無法存活,當食物溫度跌破60℃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會進入爆發期;而降到7℃時,大多數細菌才會進入“休眠”。
實驗數據顯示,一盆60℃的雞湯在25℃環境下放置3小時后,中心溫度仍高達42℃,此時細菌數量已增長至初始值的64倍,意味著在此區間內,細菌平均每20分鐘數量翻倍。更危險的是,部分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在30℃即可產生耐121℃高溫的腸毒素,即使回鍋煮沸也無法消除中毒的風險。
如何跨越“危險溫度”帶,有效抑制細菌繁殖
要想阻斷細菌繁殖,必須讓食物快速跨越危險溫度帶:將食物快速冷卻至7℃以下。
研究顯示,將5升熱湯直接放入冰箱需要6小時才能冷卻到安全溫度,但分裝到淺口容器并用冰水浴降溫,時間可縮短至45分鐘。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對此也有嚴格要求:
·歐盟規定熟食需在90分鐘內從60℃降至20℃,再于3小時內冷卻到5℃。
·餐飲業則通過風冷機實現每分鐘0.8℃的急速降溫效果。
·家庭操作時,建議將食物分裝成不超過4厘米厚的小份,用金屬容器盛放(比陶瓷散熱快3倍),并避免在室溫下存放超過2小時。
在這里給大家分享四步科學保存法:
1.黃金2小時:烹飪后4小時內必須冷藏,室溫超過32℃時縮短至1小時
2.智慧分裝術,使用不銹鋼/玻璃淺容器(深度≤4cm),肉類切分為100g左右小塊
3.密封黑科技,智能保鮮盒>保鮮膜>普通碗碟覆蓋,湯汁類建議真空密封
4.精準控溫區,將剩菜置于冷藏室后壁處(溫度最低),避免放在門架位置
溫馨提示:冰箱保鮮固然是寶,吃得新鮮才是好!
我們平日里的米飯、面條在冷藏24小時后,蠟樣芽孢桿菌會達到致病量級;綠葉蔬菜在冷藏12小時后,亞硝酸鹽含量會增加37%;魚類、豆制品在5℃環境下也僅能抑制70%的微生物活性......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餐一食須守新鮮之道。